◇胡冰川(農村發展研究所)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;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,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。”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進一步強調,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。
經濟奇跡的“地氣”來源。回望過去四十余年,中國經濟發展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之一。這背后不僅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力量,更深藏來自田野的支撐力。
農業,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,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深植于農業現代化的土壤之中。改革開放初期,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;進入新世紀,農業科技革命和政策體系創新,則讓農業從“保底產業”轉向“戰略產業”。今天的中國,已從“有沒有飯吃”轉向“吃得好、吃得健康”,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樸實也最深刻的注腳。
生產力的躍升:從“鐮刀鋤頭”到“智慧農場”。如果說中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生產力的解放,那么農業生產力的躍升無疑是其中最具象的一章。過去幾十年,農業的“要素革命”成為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縮影。
20世紀80年代,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進入農家,開啟機械化進程;20世紀90年代,化肥與農藥的普及帶來“化學革命”;進入新世紀,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浪潮催生智慧農業。如今,中國的農場不再依靠經驗,而是依托衛星導航、物聯網傳感、AI識別、無人機巡檢等高新技術,實現精準播種、科學施肥、實時管理。
三江平原的五彩稻田、哀牢山的數字果園、東海的智慧漁場……共同織就了一張覆蓋全國的生物“數據網絡”,讓農業真正告別了“靠天吃飯”。2024年,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%以上,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超過26.7億畝次。正是這種以科技為核心的生產力躍升,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堅實的“糧底”,并帶來了顯著的技術外溢效應。
農業生產力的進步,不僅體現在技術裝備的更新,更體現在組織形態的演化。從分散小農到規模化經營、從單一種植到產業融合、從“田間作業”到“產業鏈條”,農業生產關系的現代化,正在反哺整個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。
科技的力量:從“良種”到“算法”。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變量,是科技創新。過去我們說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如今更應說“要強農,靠科技”。
種業是農業的“芯片”。中國通過持續推進種質資源保護與自主育種攻關,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良種體系。2024年,全國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覆蓋率超過96%,水稻、小麥等關鍵作物的單產水平已接近甚至超過發達國家,玉米、大豆等作物十年間平均單產提升超過10%。與此同時,生物技術快速發展,尤其是在基因編輯、蛋白合成等領域持續突破,成為推動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。
真正讓農業煥發新活力的,是數字技術的深度滲透。以農業大數據為核心的智能決策系統,使農民從“憑天意”轉向“看數據”;人工智能模型在作物病蟲害識別中的準確率,已超過專家人工判斷;遙感監測、數字孿生與具身智能的應用,讓農業管理進入“可預見、可調控、可優化”的新時代。
這些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,也帶動了裝備制造、信息服務、食品加工等關聯產業的升級。可以說,農業科技成為中國經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。
結構優化:從“產得多”到“賣得好”。過去幾十年,中國農業的目標是“產得多”;如今的目標是“產得好、賣得好”。這背后是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。
首先是農業結構的多元化。糧食生產穩中提質的同時,經濟作物、特色農產品、生態農業全面發展。蔬菜、水果、畜禽、水產、茶葉、花卉等產業,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。農業不再是單一的“糧食供給系統”,而是兼具食物供給、生態涵養與文化價值的綜合體系。
其次是產業鏈的延伸。以往農產品多止步于初級加工,如今更多延伸至精深加工、品牌建設與消費體驗。河南的“糧頭食尾”、山東的“果頭酒尾”、新疆的“羊頭乳尾”,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,讓農業成為“制造業+服務業”的綜合產業。
最后是空間布局的優化。國家在東北、黃淮海、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建設“糧食生產功能區”,在西南、西北地區打造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”,并推動主產區、特色區與都市農業圈協同發展,形成資源配置更合理、生態更友好、市場更高效的農業格局。
這種結構性升級讓農業更高效,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強的韌性。
制度創新:從“政策扶持”到“體制賦能”。中國農業的持續進步,離不開制度的持續創新。
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“三權分置”,從“強農惠農富農”政策到金融、信貸、用地、用水、用能等配套體系,農業日益從“政策依賴”走向“制度驅動”。
尤其是近年來,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精準化、智能化,讓政策從“大水漫灌”走向“滴灌式賦能”。信貸、保險、期貨等多維工具協同發力,讓資源真正流向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科技創新環節,提升了政策的靶向性與持續性。
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,2025年三季度末,全國農業貸款余額達6.96萬億元,同比增長8.3%;前三季度新增貸款5984億元,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。如今,即便是普通農戶,也能通過手機應用實現“指尖獲貸、資金入田”。這標志著金融制度創新已真正嵌入農業生產的日常環節。
制度創新的核心,在于釋放人的潛能。農業現代化不只是技術革命,更是社會組織方式的再造。從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到龍頭企業,再到村集體經濟、農業服務公司,一個個制度創新的“細胞”,共同構成了農業現代化的“組織網絡”。
開放合作:從“產品”到“服務”。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,同樣也是一部開放史。
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,中國積極融入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,成為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與穩定力量。近年來,通過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推進RCEP實施,深化與中亞、拉美、非洲等地區的農業合作,中國逐步構建起多元、安全、互利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網絡。
開放不僅讓世界更了解中國,也讓中國餐桌更加豐富。泰國的榴蓮、智利的車厘子、新西蘭的奶粉、埃塞俄比亞的咖啡……已成為中國消費者日常可得的“全球味道”。與此同時,中國農產品“出海”步伐加快,預制菜、調味品等出口增長迅速。2024年,中國預制菜出口額超過1700億元,占農產品出口額的27%,贏得越來越多海外消費者的青睞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中國農業的開放正從“產品貿易”邁向“服務出海”。農業技術輸出、產業咨詢、智能裝備、數字農服、品牌認證等新業態不斷涌現,成為中國農業“走出去”的新名片。從亞洲的智慧灌溉系統,到非洲的農機示范園,再到拉美的數字農服平臺,中國農業正在以服務與技術的形式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重構。
這種由“產品”向“能力”的躍遷,標志著中國農業競爭力的全面升級,也是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全球延伸與現實體現。
城鄉融合:從“城鄉分割”到“要素流動”。中國經濟成功的一個深層經驗,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,讓要素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。
戶籍制度調整、土地經營權流轉、農村金融改革,使得資本、勞動力、技術、信息等要素能夠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。城市為農業提供市場、資金與科技;農村為城市提供資源、生態與空間。城鄉走向“融合共生”,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。
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經濟結構上,更體現在生活方式的互通上。全國縣域生活外賣訂單量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0%,外賣服務已覆蓋2000多個縣城。不久前,一位網友的視頻走紅網絡:她站在田間,身后是正在勞作的奶奶,她笑著分享——“我們村也能點外賣了!這是奶奶9塊9給我點的奶油小蛋糕”。這條短視頻引發無數網友點贊,折射的正是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最溫情的變化:現代服務觸達鄉村,數字生活在城鄉間形成共鳴,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活的注腳。
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,使農村不再只是“被發展”的對象,而是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。農村電商、休閑農業、鄉村旅游、農文旅融合,正讓農業經濟在新的形態下煥發活力。